- · 《北方交通》期刊栏目设[07/01]
- · 《北方交通》投稿方式[07/01]
- · 北方交通版面费是多少[07/01]
青岛速度:十年砥砺 轨道托起海港城(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成立的十年间,青岛地铁集团攻克国内最长海底隧道的建设难题,牵头研发了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实现列车从自动运行到自主运行的飞跃,走在了世界
成立的十年间,青岛地铁集团攻克国内最长海底隧道的建设难题,牵头研发了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实现列车从自动运行到自主运行的飞跃,走在了世界创新技术的前沿,实现了弯道超车。
在地铁建设和运营赛道上,青岛成为十年来全国地铁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从2012年青岛地铁集团正式成立,到2015年开通第一条地铁线,此后青岛地铁每年都有新线开通。目前已开通6条线路,全长284公里,运营128座车站,跻身我国地铁运营里程前十名,是仅次于北京的北方第二城。短短十年间,青岛地铁从无到有,成为青岛交通高速发展的缩影,也在用创新与高效诠释着“青岛速度”。
简单来说,这套新系统最大的革新,是让车辆实现自己控制自己。左旭涛解释,传统的控制思路是以“地面”为核心,通过“车-地-车”的控制模式,控制人员在地面通过地面设备来控制车,让车听地面人员的指挥。而新的系统是以列车自己为核心,通过“车-车”控制模式,让车自主“奔跑”,实现自动运行跨越到自主运行。
自从青岛有了地铁,青岛市民韩铖觉得,自己的生活正在不断高效运转。
张君:今年是青岛地铁成立十周年,一路走来,我们认真践行“为城市建地铁、为人民建地铁”,坚定“三六五”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目标,高效运转的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体制机制为青岛地铁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发展保障,担当作为的企业家精神也保证了地铁高效建设的内生动力。此外,青岛地铁集团不断总结提炼十余年建设经验,攻关轨道交通行业前沿技术,克服地质复杂、风险叠加等工程建设难题和疫情反复等不利影响,让“轨道上的青岛”全速前进。
全国首座全方位装配式车站——青岛地铁6号线可洛石站。受访者供图
乘客面容紫绀,呼吸微弱,岳士寒的第一反应是,乘客可能突发心脏疾病。在询问乘客随行家人得知乘客有心脏病史后,岳士寒一边准备心肺复苏,一边让工作人员拿出车站配备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
“青岛地铁在建设上全面匹配了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全部建成后,东岸城区交通网络将进一步织密,西岸、北岸城区网络骨架也能初步完成搭建。三岸主城区内部将实现45分钟可达,东岸西岸北岸三城之间1小时可达的中心湾区轨道交通网络,真正形成‘轨道上的青岛'。”王在峰说。
在地铁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青岛地铁也在不断提速升级地铁运营服务。
“感受比较深的是,从上学的时候坐轮渡,到后来坐隧道车,再到坐地铁,时间变得越来越快。”
行驶中的青岛地铁11号线列车。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路程少则要两个小时,最长的一次,韩铖花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有时自己还在路上奔波,同时出发的同学已经回到了临沂老家。
TACS试验样车进行试验线测试。受访者供图
青岛地铁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青岛地铁对创新的追求。
其中国内最长跨海地铁——青岛地铁1号线,在建设过程中就曾遇到18条断裂带。
【编者按】
常规的地质勘探,使用两到三种方法判断地质情况即可。但青岛地铁在海底隧道段的地质勘探上,采取了如TSP地质超前预报系统、超前地质钻孔取芯、孔内成像、高分辨直流电法、地质雷达法等6到8种方式,相互验证,反复确认地质发育程度。在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分析上,孙山尊称之为“22米一验证”,即每隔22米就向前钻一个大孔,放入微型摄像头做岩层的地质扫描,把精细程度放大到“每一厘米”。“力求对不良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和危害程度分析的信息准确,能够及时修正参数,保证施工精准无误。”
为此,青岛地铁牵头成立专业课题组,组织各参建单位通过科技创新攻克难题。
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介绍,目前,青岛地铁在全线网车站配备了128台AED设备,达到“一站一台,线网全覆盖”,同时,通过专业机构开展AED设备操作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3660余人次。
青岛地铁集团工程管理部刘佳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全方位装配式技术。“装配式地铁车站指的是一种新型的装配式建筑,是将车站构件在预制厂内集中生产,然后在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将预制构件一块一块按顺序拼装成型。”
文章来源:《北方交通》 网址: http://www.beifangjiaotong.cn/zonghexinwen/2022/1017/351.html